作为北海人你了解北海的历史吗?
你知道以前的北海是怎么样的吗?
多图带你了解
北海怎么从一个小镇变成如今的...
北海,南珠古郡,丝路漫漫,遗泽千年。从2000多年前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始发港到19世纪开埠,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“一带一路”重要门户城市,北海筚路蓝缕,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正成为推进向海经济,落实“一带一路”伟大构想的前驱。
远眺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。 李君光 摄
开放历史:
承载了北海人亘古不变的基因
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自日南障塞、徐闻、合浦船行可达有都元国……黄支之南,有已程不国,汉之译使自此还矣。”这是史籍对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最早的记载。北海第一次开放,成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发轫之地。
英国驻北海使领馆旧址。李君光 摄
19世纪鸦片战争后,《中英烟台条约》逼迫北海成为通商口岸,英、法、德、美等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及洋务机构,对外商贸文化交流兴盛一时,成为南方的重要商埠。这是北海历史上的第二次开放。
进入20世纪80年代,北海被国务院列为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,北海经受世界经济浪潮的影响、接受市场经济风雨的洗礼。这是北海历史上的第三次开放。
1981年8月,高德人民公社横路山、马栏等大队作为首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,进行为期50天的试点工作,打响了北海改革开放的第一炮。
北海北岸的建筑群,将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”化为现实。 郭庆华 摄(请将手机横屏观看。)
历史悠悠,沧海桑田。40年弹指一挥,40年沧桑巨变。
1993年建设中的北海火车站。吴志光 摄
1984年,是北海站在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“零公里”起步点。那时,北海还是一个“袖珍”小镇:没有火车,没有飞机,甚至连一条二级公路都没有。一位退休老干部在回忆录中写道:去南宁开一次会,200多公里的路要走7个多小时,早上出门晚上到;如果去桂林,必须在途中住宿一晚。城市建成区面积仅9.3平方公里,城市人口约11万,生产总值15912万元,国民收入10291万元,人均收入仅608元。全市的招待所加起来还不到10家,共十来间客房,更没有空调。
石湾高速立交。吴杰摄
历史的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。1984年,前一年刚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北海跻身14个港口城市,站到了与经济特区一起的对外开放第一序列。高擎对外开放大旗,北海人民和海内外投资者胼手胝足,真抓实干,不断开拓创新,奋力拼搏,踏上了争做时代弄潮儿的新征程。
基础薄弱,人才缺乏,国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,但路需要自己去闯。机遇的大门突然打开,怎么乘势而上、加快发展,这对于北海人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
北海高德古港。李君光 摄
修建机场、修建码头,升级电力、通讯等功能,完善道路、供水、金融、商业等现代化城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,全面开工,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潮。
广东南路立交桥夜景。 许振国 摄
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,乘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,北海人民解放思想,大胆探索,抓住机遇,引鸟筑巢,实施土地成片开发,迅速形成了“洼地效应”,掀起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高潮。一大批海内外投资者、专家学者、管理人才从海内外汇聚北海,共同开发建设北海,北海在短期内实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,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
开放合作:
培植了北海人海纳百川的气质
无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开放都是北海最突出的比较优势,过去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开放,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开放。这是北海历任班子、历任领导一直秉承的共识。
俯瞰北海市花公园。吴杰 摄
作为我国西南的边陲小城,由于缺乏产业支撑,北海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,“总量小、基础差”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开发热潮过后,北海相当一段时间一直处于艰难爬坡阶段,与其他沿海城市形成了较大的落差。潜力如何挖,路子如何走,在进入新的世纪后,北海不断思索、探求。
随着国家不断扩大开放,北海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“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,以‘引进来’为重点,建设园区经济,做强做大旅游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‘四大支柱产业’”的发展路径,在发展中化解遗留问题,促进更大的发展。经过艰苦努力,北海成功地化解了停缓建工程、空置商品房、闲置土地和历史债务等遗留问题,消除了“经济泡沫”的痕迹,园区经济迅速崛起,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,工业园区、大学园区初具规模,铁山港(临海)工业区发展势头喜人,北海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。
北海市上海路立交桥。李君光 摄
“发展是硬道理”和“发展是第一要务”成为北海广大干部群众的铮铮誓言。 2008年1月,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》获国家批准,北部湾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,北海迎来“黄金十年”。2009年,市委、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重大决策:一年继续打基础、两年明显见成效、三年实现大跨越。跨越发展,打破了发展的一段时期以来的沉闷局面,夯实了北海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。
从2010年到2012年短短三年时间,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了一番以上,财政收入翻了两番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多,GDP、财政收入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在全区和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居第一。北海打破了经济起落不定的怪圈,持续多年保持优质较快发展,呈现“速度快、质量好、结构优、后劲足”的鲜明特点,综合实力实现了大的跨越。
中石化北海炼化厂区。李君光 摄
一组数据是这个“黄金十年”的最好注释:铁山港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117万吨增至2017年的1875.4万吨;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年间年均增长44.14%,2017年达到870亿元;在北海产生了广西第一台笔记本电脑、第一台海量存储器、第一台LED自适应显示器……
开放征程:
铸就了北海人追逐梦想的品格
不断扩大对外开放,这座城市改革的航程没有丝毫减速,开放也将继续塑造北海的未来。
开放、创新、包容,已成为北海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品格。这种品格既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,更是北海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
如今,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古港被现代化港口所代替,一台台吊机高高矗立,一艘艘万吨巨轮忙碌穿梭……
风帆启航再驰骋,大海扬波作和声。
2017年,建港!打造向海经济!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海人的梦想,更是北海人民一直努力追逐的奋斗目标。建港!才能连接走向国际的大通道,才能搭起北海大开放的“国际桥梁”,才能发挥有机衔接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门户作用。
“打开窗子,才能实现空气对流,新鲜空气才能进来。”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,思想解放与生动实践结合才能结出丰硕成果。
游客在侨港品尝海鲜大餐。许振国 摄
向海经济,前,需要辐射,后,要有依托,只有打通“盲肠”“末梢”才能成为前沿。2017年,北海港口岸扩大开放铁山港区通过国家验收,打通了北海向海经济的“任督二脉”,北海拥有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“国际通行证”,昂首阔步迈入“大港时代”,开启了北海对外开放的新里程。
北海铁山港码头。 李君光 摄
如今,北海港已建成61个泊位,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,码头岸线总长7597米,年通过能力为货物5164万吨、集装箱5万标箱、滚装汽车35万辆、旅客22.15万人。从1995年北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1万吨,到2017年底货物吞吐量3168.77万吨、外贸进出口总额230.9亿元,这不仅是数据上的倍增,更是北海迈向向海经济的铿锵步伐。
如今,在“向海时代”,北海面对国际,全面提升格局:打造海陆空立体“大交通”,为向海经济“铺路”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北海市管养公路不足200公里扩展到2900多公里,一条条高等级公路,让北海的“城市脉络”畅通无阻;每天呼啸进出的34对动车组,让北海与更多城市实现“无缝对接”;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、通达33个城市的29条空中航线,让“诗与远方”不再遥远;一艘艘国内外万吨巨轮来回穿梭,续写着新世纪海上“丝绸之路”新篇章……
西南大道上的黄花风铃树成为珠城靓丽一景。 许振国 摄
如今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幸福感越来越强。2017年,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29.8亿元,与1984年比将近翻了100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12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9元,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翻了50倍。
如今,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国家第四海洋研究所、获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、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、全国第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入境再制造/全球维修示范区、北海综合保税区……9块金灿灿的国家级平台牌子,为北海人实现向海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北海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乃学指出,打造向海经济,我们要大力发展港口建设和国际物流,大力推动产业发展,加快与东盟国家形成物流链和产业链。同时,通过港口发展和对外开放,把北海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枢纽和经济高地,发挥北海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重要作用。
2018年8月9日,由北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委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的《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》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,正着力构建“一岛两带三港四路五组团”向海发展空间布局。
北海北部湾广场(城市会客厅)。 蒋礼宏 摄
开放蓝图:
写了北海人向海发展的激情
一个地方的发展,只有在全局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和把握,才能更加准确、更加清晰。
摊开地图,广西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就像一张满拉起来的弓,在这张强弓背后,是2亿人口的广阔大西南腹地。北海就像蓄势待发的箭头,站在这个箭头位置,向西南看——隔海相望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东盟各国;向东瞧——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;向前走——漂洋过海,这里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、西亚、非洲和欧洲最便捷的通道。“南向、北联、东融、西合”,为北海新时代发展注入了开放的新鲜血液。
城市新貌。 吴杰 摄
去年以来,北海人民用高度的政治自觉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,提出围绕“绿色发展、枢纽建设、全面开放、海洋产业、造福百姓”五大板块打造向海经济。“四个龙头”舞得虎虎生威,“四大会战”建设如火如荼,珠城大地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流、迸发出赶超跨越发展的激情。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,北海企业积极开拓“一带一路”市场,就像种子被风吹到世界各地,生根发芽。
不断升级的中国-东盟博览会正成为北海经济融合互利共赢的通道,增进了对外友谊交流的桥梁。一个个涉及电子信息、石化能源、生物科技、机械制造、仓储物流、文化教育、农业等领域的项目在北海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为北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。
位于北海工业园区内的三诺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。三诺集团是世界第一大音频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。李君光 摄
如今,按照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”的产业发展思路,北海正全力打造电子信息、石油化工、临港新材料、海洋产业、林纸与木材加工、食品加工和高端服务业7大“产业树”。一批百亿级、十亿级的大项目陆续进驻北海,总投资540亿元的惠科项目、投资850亿元的银基项目、投资500亿元的川港产业合作园项目、投资300亿元的当红齐天项目、投资109亿元的信义产业园、投资100亿元的中电信息港二期、投资100亿元的凡普金科金融科技小镇……将再次激活新时代新北海持续强劲发展的“细胞”。
北海LNG接收站航拍图。北海LNG接收站是中国大西南地区首座LNGL接收站,肩负着两广及大西南区域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使命。李君光 摄
如今,在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热土上,昔日一片片木薯地变成了今天塔罐林立的现代化厂区,昔日一片片海滩涂变成了今天前景广阔的深水港区,昔日一片片旱坡地变成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……一个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、旅游商贸物流中心、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
如今,站在北海冠头岭最高处,远眺海景大道犹如一弯长虹,直入大海深处。这里三面环海,南北长11公里、东西宽20公里。幢幢高楼鳞次栉比,公园绿地花团锦簇,由小变大,由旧变新,一座建成区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呈现在人们眼前。“条条道路通大海”“与大海零距离接触”,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北部湾畔珍珠之城的独特魅力。
网络图
如今,从秦汉开始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已经形成了家国文化、开放文化、移民文化、廉政文化、海洋文化等丰富的主流文化,在这里交汇相融,并推动着北海的繁荣兴盛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、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、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、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……北海,向世界辐射着宜居城市越来越耀眼的光芒。
天蓝、草绿、海碧,北海和着改革开放的强音,推进现代产业集聚,发展旅游商贸物流,建设开放合作重要平台,构筑生态宜居文明城市。开放已经成为北海在建设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、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加快发展的强力引擎。
北海冠头岭半岛图 毛家平 摄
改革只有进行时,开放永远在路上。
改革开放的岁月见证了北海昔日繁荣之路。站在迈进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,北海这艘巨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征程中,乘风破浪、行稳致远。